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市政府批转市规划局等四部门《南京市户外广告设施和招牌标志设施设置准则(试行)》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7 23:32:46  浏览:884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市政府批转市规划局等四部门《南京市户外广告设施和招牌标志设施设置准则(试行)》的通知

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政府


市政府批转市规划局等四部门《南京市户外广告设施和招牌标志设施设置准则(试行)》的通知




二OOO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宁政发[2000] 279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政府同意市规划局等四部门拟定的《南京市户外广告设施和招牌标志设施设置准则(试行)》,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南京市户外广告设施和
招牌标志设施设置准则(试行)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江苏省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南京市户外广告和标志容貌管理暂行规定》、《南京市城市道路设施管理条例》、《南京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适用于主城范围内设置的各类户外广告设施(以下简称户外广告)和招牌标志设施(以下简称招牌标志)。

第三条 本准则所称户外广告,是指利用建(构)筑物或地面设置的用于发布广告信息的广告牌、灯箱、霓虹灯、电子显示牌(屏)、实物造型等。

第四条 本准则所称招牌标志,是指在建(构)筑物上或其所属的用地范围内设置的用于表示名称的店招牌匾、灯箱、霓虹灯、字体符号、指示性设施(城市公共设施的指示性标志除外)等。

第五条 设置户外广告和招牌标志应做到位置适当,比例协调,外形、风格、尺度与周围环境、建筑和谐统一。

第六条 严格控制在建筑和环境景观良好的地段以及非商业地段设置户外广告。

第七条 设置户外广告和招牌标志应兼顾白天美化,夜间亮化的视觉效果。

第八条 设置户外广告和招牌标志,不得影响交通安全、损害市政公用设施、妨碍市民生活。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设置户外广告:
(一)国家机关办公场所;
(二)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点、优秀近现代建筑、纪念性建筑、标志性建筑及其控制地带;
(三)高度在5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主楼);
(四)城市广场范围内;
(五)道路(含广场)交叉口自切点起30米范围内;
(六)城市公共绿地、道路绿地;
(七)河道保护线范围内;
(八)城市桥梁(含人行天桥、跨线桥)桥体;
(九)各类线杆、塔;
(十)宽度不足3米的人行道;
(十一)在道路上设置异型广告(含实物造型)的;
(十二)车行道内或跨越车行道的;
(十三)各类地名牌、路名牌、交通指示标志;
(十四)坡屋顶建筑的顶部;
(十五)危房及其它可能危及安全的建筑和设施;
(十六)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视线走廊;
(十七)市政府规定不得设置的其它区域。

第十条 严格控制占用现有道路路幅设置户外广告。
在经市政府批准可设置的地段占用人行道设置户外广告的,其相隔间距不得小于100米;户外广告板面底部距离地面不得小于2.5米;柱脚退让路牙的距离应在0.5一0.7米之间;板面的垂直投影不得超出路牙。

第十一条 严禁在旧城区范围内设置高杆广告。
高杆广告应设置于城市外围开阔处。沿道路两侧设置的高杆广告一般应为双面板式,在道路之间的多边形地块上或距道路较远处可设置三面板式,高杆广告板面的垂直投影距城市道路、公路边线不得小于10米。

第十二条 户外广告板面应和所依附的建筑物、相邻道路保持协调的关系。设置于建筑物顶部的户外广告应和其外墙持平行。

第十三条 在建筑顶部设置户外广告,其板面底部与女儿墙顶部的距离,属24米以下建筑的,不得大于0.3米;属24米以上、50米以下建筑的,不得大于0.5米。

第十四条 在建筑物顶部设置板式户外广告,其高度一般控制为:建筑高度在4米以下的,严格控制设置户外广告,确需设置的,板面高度不得超过2米;建筑高度超过4米,不超过12米的,板面高度不得超过3米;建筑高度超过12米,不超过24米的,板面高度不得超过5米;建筑高度超过24米的,板面高度不得超过6米。户外广告的长度应与上述高度相协调。

第十五条 严格控制在住宅顶部或高层住宅的裙房顶部设置户外广告。确需设置的,不得影响住户的采光和日照,并应事先取得相关住户的同意。

第十六条 在同一幢建筑顶部设置户外广告,其板面一般不得超过两个朝向。

第十七条 在建筑物顶部设置户外广告,其板面不得超出建筑的外墙面。

第十八条 在建筑物顶部禁止迭加设置户外广告。

第十九条 新设户外广告不得对已有户外广告的主视角造成遮档。

第二十条 禁止遮档建筑物外墙面设置户外广告。确需在商业建筑外墙面上镶嵌小型户外广告的,应在单体设计时统一安排。有大面积实墙的部位可允许设置尺度适中的户外广告。

第二十一条 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其它商业用房在进行单体设计时,应预留设置招牌标志的位置。

第二十二条 沿建筑物外墙面设置招牌标志,应力求造型、色彩与主体建筑协调,形式轻巧,尽量避免遮档建筑立面。提倡直接镶嵌字体符号、设置霓虹灯设施或垂直于墙面设置板块状招牌。

第二十三条 垂直于建筑物外墙面设置招牌标志的,其外沿距离建筑物的外墙面不得大于2米,下沿距离地面不得小于4米,上沿不得超出女儿墙顶或屋面糖口,除特殊造型外,其厚度不得大于0.4米。

在同一建筑物上设置两块以上垂直于建筑物外墙面的招牌标志,其间距不得小于建筑物长度的1/3。

第二十四条 平行于建筑物外墙面设置招牌标志,属二层以上建筑的,应设置在二层窗台线以下;属一层建筑的原则上应设置在女儿墙顶或屋面檐口以下,特殊情况可允许适当升高。

除特殊造型外,招牌标志的厚度不得大于0.4米(悬挑建筑自悬挑部分的外墙起算)。连续设置招牌标志的,其高度、厚度应做到整齐统一。沿建筑转角设置的,应与建筑外墙面平行。禁止遮档窗户或在二层以上楼层之间的窗间墙上设置招牌标志。

第二十五条 沿建筑物外墙面设置招牌标志,应直接与建筑物连接,不得落地设置支撑物。

第二十六条 在50米以上的建筑物顶部设置招牌标志,只能采用独立字体,不得做实体底板,且每幢建筑物只能设置一个楼字名称。

第二十七条 在消防通道上空设置招牌标志的,其板面底部距地面必须大于4米。

第二十八条 设置招牌标志,应符合本准则第十二条至第二十条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九条 市区绕城公路范围以外的地区比照本准则执行。各县可参照本准则制定有关管理规定。

第三十条 本准则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南京市规划局
南京市市容管理委员会
南京市市政公用局
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交通部关于颁发《救捞潜水员技术等级标准》(试行)、《潜水衣工技术等级标准》(试行)的通知

交通部


交通部关于颁发《救捞潜水员技术等级标准》(试行)、《潜水衣工技术等级标准》(试行)的通知

1987年12月21日,交通部

上海、广州、烟台海难救助打捞局:
为了调动救捞潜水员、潜水衣工学习、钻研技术的积极性,提高技术水平,同时为各单位进行技术考核提供依据,现将《救捞潜水员技术等级标准》(试行)和《潜水衣工技术等级标准》(试行)颁发试行。试行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报部,以便今后修订。

救捞潜水员技术等级标准(试行)(一至八级)
一 级 潜 水 员应知:
1.信绳员的知识及操作法。
2.水手的一般知识及操作法。
3.潜水员的一般安全操作法。
4.潜水学校(潜训班)所学的各科知识。应会:
1.迅速地、正确地着装、卸装、并能做好潜水前一切准备工作。
2.初步掌握潜水作业基本功,在水下能辨别方向。
3.熟练掌握潜水作业中各种通讯联系信号,加压箱内外各种敲击联系信号,并能正确进行联系。
4.在一般的水深(20M左右)与流速(0.5里/时左右)的情况下,在指导下根据安好的导索安全进行除泥,协助打千斤洞,捆吊一般杂物等水下工作。
5.基本能掌握打捞起重各种工属具的用途和使用法,在指导下进行水面工作。
6.代理信绳员作信绳员的基本工作。
7.进行潜水工具的保养工作。
二 级 潜 水 员应知:
1.船舶的简单构造和打捞起重水手的基本知识。
2.打捞设备的名称及配合使用法。
3.潜水员的安全操作常识。
4.轻装、重装、潜水装具的构造、原理及使用保养知识。
5.潜水事故的一般防止与脱险方法。
6.潜水各种减压知识及减压箱的结构。
7.电氧切割的原理、构造和使用。应会:
1.经指导能够在水深20m流速每小时0.75里或水较浅、流较快的情况下,在沉船机仓和各部位进行冲泥工作。
2.在指导下,做简易的封仓工作(如小仓口导门等)。
3.在沉船平面上进行一般的电氧切割工作。
4.能探摸清楚沉船上简单构件或物件(如起锚机、房间、走廊等)。
5.掌握轻装潜水技术,及安全操作方法。
6.掌握水上、水下减压操作方法和减压表的应用。
三 级 潜 水 员应知:
1.熟知信绳员的全部知识及安全操作方法。
2.打捞起重和水手的全部知识及安全操作方法。
3.水下电焊和爆破原理和安全操作常识。
4.在流速快慢情况下的升降安全操作方法及防止一般事故与脱险方法(如放漂、绞缠、潜水衣破损,潜水鞋脱落等)。
5.现代救助打捞难船主要采用的方法,我国目前经常使用的方法及相应措施。应会:
1.在水深30m流速每小时0.75里情况下进行水下工作。
2.独立的进行沉船内外冲泥和清除下水道的淤塞工作。
3.能在沉船倾侧30°以内的状况下连滑车(拍葫芦)。
4.水下电氧切割比龙骨等。
5.在指导下,进行浮筒简易套桩工作。
6.迅速、熟练地独立排除潜水故障。
7.在沉船仓内独立捆绑5t以内的物件。
8.基本掌握水下爆破操作方法及安全措施。
四 级 潜 水 员应知:
1.船舶类型,船艺知识,船体结构。
2.熟知潜水员水下各种安全操作方法。
3.水下摄影知识和操作方法。
4.各种潜水装备的保养和检修方法。
5.电氧切割和电焊工具的构造、性能及原理。
6.吸泥工具的原理。应会:
1.在水深45M流速每小时0.75里情况下安全进行水下工作。
2.沉船的一般测量工作,较准确的丈量出主要尺度(如倾侧度、各部分尺度、船内外积泥、沉船类型及滩势)。
3.船舶水下部位的检查,能清理海底阀门,探摸船底和解脱车叶上的绞绕杂物等。
4.独立地进行穿引千斤钢索,浮筒套桩,封仓堵漏等水下工作。
5.在沉船倾侧30°以上的状况下,每半小时拍葫芦一对以上。
6.在水下能焊接6mm对接的(平顶焊接)钢板,强度为岸上标准50%以上。
7.掌握水下摄影技术,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五 级 潜 水 员应知:
1.各种类型的沉船打捞方法。
2.潜水工作船的布置与排列方法。
3.沉船各种不同形状破损洞的丈量和封补方法。
4.各类打捞浮筒的性能,构造及全过程操作方法。
5.氦氧潜水和饱和潜水的常识和安全操作方法。应会:
1.担任中型打捞工程(5000t左右)的潜水组领导工作。及小型工程(500t以下)的全部潜水独立领导工作。
2.根据沉船重量能估算所需千斤钢索大小,熟练地选择各种封仓支撑材料,并能在沉船各部位进行各种封仓支撑工作。
3.在水深40m以下的一般流速中,熟练安全使用各类打捞浮筒(绑扎、平衡、套桩、拍葫芦等)。
4.在水下沉船上每小时电割铁件3m以上。
5.在水下较复杂的情况下清除障碍物。
6.独立带领潜水组完成水下工程任务。
7.掌握氦氧潜水或饱和潜水技术,及在深水作业中的安全操作方法。
六 级 潜 水 员应知:
1.水文、气象常识,施工地点的自然条件(涨落水、大小汛、风浪、水流等)对施工日期及打捞工作的影响。
2.沉船的各种打捞方法及各种拆除方法。
3.熟知船舶知识、船体结构,并能看懂船舶有关图纸(如总布置图、结构图等)。
4.混凝土的配合、在水中的性能、浇灌方法及注意事项。应会:
1.独立领导和指挥中型打捞工程(5000t左右)的潜水工作,并能计算人工材料机具费用。
2.在水深30m流速每小时1.5里及水深45m~60m流速每小时1里进行水下各种工作。
3.在沉船倾侧60°的情况下,进行各种破洞封补工作。
4.穿引千斤时每道千斤位置偏差不超过船宽10%。
5.在水下对厚度10mm以上平直的铁板,每小时电氧切割3M以上。
6.在水下焊接厚度6mm以上的对接钢板,强度达到岸上标准75%以上。
7.熟练地检查封仓后漏洞与水密程度。
8.一般图纸的绘制工作。
七 级 潜 水 员应知:
1.抢救各种遇难船舶(搁浅、触礁)的方法。
2.遇险船身破损进水后,在涨落水时对船身强度、搁浅位置变化的影响关系。
3.熟知沉船的各种板正方法。
4.发生潜水作业事故时,应采取的急救措施及现场应急安排。应会:
1.领导和指挥大型工程(万吨级以上)的潜水工作。
2.在沉船的特殊地位悬空进行各种水下工作(如电氧切割、电焊、拆除、封补等)。
3.拆装1000t以上沉船的锅炉与引擎。
4.解决潜水工作中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
5.在打捞工程中,能运用各种计算方法计算各种打捞重量、吸附力量、浮力重、坐搁力重、起浮力矩等。
6.绘制打捞工程中需要的各种图纸(平面、侧面、立面、浮筒布置图、起浮力距图等),同时能运用简单的图解法指导现场施工。
八 级 潜 水 员应知:
1.熟知各种打捞程序、方法和计算。
2.熟知各类遇难船舶的抢救方法、步序与计算。
3.学习和掌握有关救捞事业中现代新知识新技术。应会:
1.能草拟大型救捞工程方法及计划。
2.领导各种类型打捞与抢救工程的潜水工作。
3.及时解决抢救船舶及打捞沉船工作中复杂困难的水上、水下技术问题。

潜水衣工技术等级标准(试行)(二至七级)
二 级 工应知:
1.各种常用工具的名称、用途和维护保养方法。
2.了解重装潜水衣的部件与部位的相互关系。
3.胶液的调配方法及其比例。
4.重装潜水衣的贴条、刷胶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
5.区别卡其布、细帆布、的确凉卡其布及其正反面。
6.本车间使用的汽油名称及规格。
7.区别重装潜水衣的特大、大、中、小号的样板及各种尺寸。
8.重装潜水衣的生产过程和工序知识。应会:
1.进行胶液的调配,厚薄适宜。
2.熟练地掌握裁剪,按照标准尺寸裁剪贴条布。
3.按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进行贴条,接缝,质量符合标准。
4.锉领圈、袖口、质量达到要求。
5.按样板划线,裁剪各号重装潜水衣。工作实例:
1.单独进行调胶液,厚度适宜。
2.裁剪贴条并进行刷胶,质量符合工艺要求。
3.按样板划线,裁剪重装潜水衣一件。
三 级 工应知:
1.应用工具的使用及安全生产知识。
2.本车间使用的缝纫机的型号、规格、性能和使用方法及其维护保养方法。
3.砂轮机、落料机的使用方法及其安全操作规程。
4.清仓衣的构造及其用途。
5.胶液在不同气候状况下的存放时间对内在质量的影响。
6.修理旧潜水衣的方法以及旧潜水衣的渗漏水的原因。应会:
1.熟练地使用常用生产工具并进行维护保养。
2.能排除缝纫机、调胶机的一般故障。
3.检查识别重装潜水衣及贴条布的刷胶是否符合工艺要求。
4.按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熟练地进行袖口、领圈的锉毛工作及掌握锉毛的宽度。
5.按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安装重装潜水衣的领圈、袖口、质量符合工艺要求。
6.膝盖布刷胶,贴整并贴上黑条布。工作实例:
1.按样板划线,裁剪重装潜水衣,套裁膝盖布、鞋底布等,做到节约用布。
2.缝纫重装潜水衣一件,质量达到技术要求。
3.安装重装潜水衣的袖口及领圈,质量符合要求。
四 级 工应知:
1.生产重装潜水衣用的特制卡其布的规格和性能及其极限强度。
2.重装潜水衣用的细帆布的规格和性能。
3.制造重装潜水衣的橡胶配方及其含胶量。
4.区别刮胶三道布和刮胶五道布。
5.掌握平板硫化台的安全操作规程,并能排除一般故障。
6.鉴别胶片的质量有无砂眼、微孔、厚薄是否符合技术要求。应会:
1.能及时识别胶液的变质现象,并能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2.正确掌握布片的硫化时间。
3.熟练地使用平板硫化工具,并正确地掌握硫化时间及调正温度。
4.熟练地对重装潜水衣不同部位的缝条进行硫化,质量达到工艺要求。
5.鉴别重装潜水衣每道工序的质量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6.修理旧潜水衣的全部工作(包括接腿,换袖口,换领圈,换水仓等)。工作实例:
1.重装潜水衣不同部位的缝条进行硫化,质量达到技术要求。
2.制作压袖口用的胶皮袋。
3.在衣片上进行膝盖圈和装领圈位置的划线工作。
五 级 工应知:
1.了解重装潜水衣生产的全部工序流程,设备状况和工艺技术标准。
2.了解水下每10m深度的自然压力。
3.重装潜水衣对潜水员水下作业的作用。
4.潜水保暖服的构造、性能及其用途。
5.干式潜水衣的构造性能及其用途。
6.怎样排除潜水员在水下作业时不慎放漂,在重装潜水衣上安装自动排气阀的作用。应会:
1.计算每件重装潜水衣的用料数量(包括卡其布、细帆布、胶布、胶液、汽油等)提出节约用料措施。
2.熟悉重装潜水衣生产的全过程,鉴别每道工序的质量问题。
3.合理安排生产,提高管理水平。
4.自动排气阀的制造和安装,质量达到技术要求。
5.鉴别重装潜水衣卡其布、细帆布的刮胶质量是否符合工艺要求。
6.检验重装潜水衣的质量是否符合技术要求。工作实例:
1.在没有样板的情况下,裁剪中号重装潜水衣一件,尺寸基本符合技术标准。
2.正确地安装重装潜水员的袖口、领圈、水仓,包括刷胶,贴黑布条、硫化、质量达到技术要求。
3.缝纫重装潜水衣的全部接缝,针距符合工艺要求,缝线不弯曲,不缝在胶上。
六 级 工应知:
1.根据厂部布置的生产计划,提出刮布用料数量,安排半成品投料。
2.掌握本车间常用设备(包括缝纫机、调胶机、砂轮机、下料机、电烘箱)的安全操作规程,并能排除一般故障。
3.干式潜水衣的材料性能和生产流程。
4.干式潜水衣的进、排气阀的构造和用途。
5.提供重装潜水衣每件所需工时和用料资料。
6.鉴别重装潜水衣的质量是否符合技术标准,是否做到整洁美观,重量是否符合要求。应会:
1.按照生产流程,合理安排重装潜水衣的各道工序工作。
2.解决重装潜水衣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3.解决本厂兄弟组需要的工具袋、帆布蓬、一般橡胶制品件等工作。
4.制造潜水铜帽打胖用的橡胶袋以及生产上需要的一般橡胶制品件。
5.干式潜水衣制造(包括落料、缝纫、粘接、进排气阀安装)。工作实例:
1.做潜水铜帽打胖用的橡胶袋一只。
2.缝制、硫化1200mm长×1000mm宽×200mm高的帆布密封气垫一只,装好进气接头,在0.5kg/cm2的气压下保持20分钟不渗漏。
七 级 工应知:
1.熟悉各种生胶如氯丁胶、再生胶的性能和使用范围。
2.熟悉各种橡胶原料,如硫化剂、促进剂、防老剂、补强剂、软化剂、填充剂、着色剂、溶剂的性能和使用范围。
3.熟悉橡胶工艺全过程。
4.对各种不同身材能做到量体裁衣,进行新式潜水服的研制。
5.对各种潜水衣用布的质量能进行全面评定。
6.通晓干式、湿式及水暖潜水服的制作过程。应会:
1.对各种不同身材进行量身裁衣,穿着合身。
2.干式服、水暖服、湿式服的制作。
3.提出有价值的技术革新意见、创制新产品。


国防科工委关于印发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国防科工委关于印发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船舶行业管理部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委属各高校:

  现将《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单位)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七月

  附件: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前 言
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是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船舶工业向更高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先进造船国家在技术、效率上仍占据优势,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周期性波动、人民币汇率升值等潜在风险对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日趋增加。因此,船舶工业必须加快科技发展步伐,提升科技整体实力,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带动下,世界船舶科技迅猛发展。船舶工业成为高新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船型技术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现代造船技术从模式到工艺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安全与环保技术成为世界船舶科技发展中的新热点。纵观全球,世界主要造船国家纷纷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各种大型综合性船舶科研计划相继出台。我国船舶工业如果不能紧跟当今世界船舶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与先进水平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面对国际新形势,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船舶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船舶工业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十五”以来,我国船舶科技实力明显增强。重点主流船型形成标准化、系列化产品,高新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取得重大进展,船用配套设备填补多项国内空白,现代造船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高,有力支撑了产业的跨越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先进造船国家相比,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实力和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基础领域缺乏原创技术,自主船型缺少国际品牌,关键配套尚无自主产品,船舶设计技术基础薄弱,技术储备不足,造船管理技术落后,信息化应用水平低。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造船大国,但还不是造船强国,甚至在某些关键领域仍然受制于人。
“十一五”时期加快我国船舶科技发展,迅速缩小与先进造船国家的差距,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国船舶工业已经步入快速成长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对科技发展提出巨大需求。二是未来十余年国内外船舶市场需求保持兴旺,国内宏观环境持续向好,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三是经过“十五”的快速发展,许多重点科技领域的研究开发取得重大突破,为船舶科技的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只要我们把握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一定能够实现船舶科技实力的整体跃升。
为全面贯彻落实《船舶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跨越,增强船舶科技整体实力,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方针
本世纪头20年,船舶工业要紧紧抓住并切实利用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军民结合,加快转型升级,推动船舶科技水平的整体跨越,为壮大船舶工业实力、建设世界造船强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十一五”时期,船舶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着力自主创新,推动重点跨越,强化赶超基础,支撑产业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出发,以集成创新为重点,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要途径,着力提高船舶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重点跨越,就是在具有一定基础、能够带动产业快速升级的重要领域,突破瓶颈制约,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强化赶超基础,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重大产品,增强技术储备,为赶超日韩奠定坚实基础。支撑产业发展,就是从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出发,努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产业的持续协调发展。
船舶工业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要在主流船型中打造一批国际品牌,在高新技术船型中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在船用设备领域形成一批自主产品,在重点企业中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综合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为壮大船舶工业实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在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领域打造一批国际品牌,船舶研发、设计和船用设备制造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局部领域形成一定优势,为在2020年前成为世界造船强国奠定基础。
经过5年努力,在若干重要方面实现以下目标:一是船型开发取得重大突破,主流船型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LNG船、豪华滚装客船等高新技术船型立足国内设计,船舶设计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二是掌握主要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深海半潜式平台研制取得突破,FPSO设计建造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三是船用设备国产化水平显著提高,自主产品研制取得突破,船舶主、辅机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是信息集成、精度管理、敏捷造船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为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提供科技支持。
(三)总体部署
未来5年,我国船舶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一是立足现状和需求,着眼于整体系统跃升,确定4个重点技术领域,安排13项优先主题,为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撑。二是在四大领域系统推进的基础上,围绕赶超目标,选择10个重大创新项目予以重点安排,突出集成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着眼长远,围绕四大领域,超前安排10项重大关键技术,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根据世界船舶科技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把握船舶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把船型开发和设计技术放在优先位置,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二是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抓住战略机遇,把获取和掌握船用设备核心技术作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突破口。四是把发展现代造船技术作为赶超日韩的重点,加强信息集成、精益制造技术的应用。

二、重点技术领域及其优先主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船舶科技发展要从现实需求出发,按照“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思路,对重点技术领域及其优先主题进行规划和布局,为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提供全面有力支撑。
(一)船型技术
发展思路:(1)重点加强支撑船型开发的基础共性技术和面向未来市场、顺应发展趋势的绿色、安全技术研究。(2)针对国际新规范、新规则和新标准,对主流船型进行优化和换代开发,形成一批国际品牌船型。(3)选择一批市场潜力大、带动性强的高新技术船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能力,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优先主题:
1、船舶设计与船型开发基础共性技术。重点发展主流船型水动力性能预报优化技术,结构设计计算新技术,开发船舶技术性能数据库和结构数据库。
2、主流船型换代开发与优化技术。重点开展满足国际新规范要求的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船型换代开发及优化研究。
3、高新技术船舶设计技术。重点研究开发马六甲最大型VLCC油船、冰区级油船、球罐型液化天然气船、新型化学品船、高速运输船。
4、绿色、安全技术。重点针对国际公约、规则、标准、规范等开展基础性研究,船舶设计新理念及设计技术研究,船舶安全性及风险设计技术研究,提高推进性能的新技术应用研究,防污染技术研究。
(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
发展思路:(1)加强海洋工程装备基础技术研究,初步建立支撑海洋工程装备开发的基础性技术平台。(2)突破海洋油气开发装备核心技术,重点开展深水装备关键技术研究。(3)跟踪研究海洋资源开发装备前沿技术,为构筑未来竞争优势提供技术支撑。
优先主题:
5、海洋工程装备基础技术。重点开展结构物在深海环境下的运动响应、结构强度及定位等基础技术,以及深海浮式设施国际公约、规范标准和设计软件的应用研究。
6、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关键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张力腿(TLP)平台、新型自升式平台、深水大型海洋工程工作船和辅助船、深海浮式设施锚泊系统。
7、海洋资源开发装备前沿技术。重点开展浮动生产钻井存储装置(FPDSO)、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LNG FPSO)、超大型浮式结构物关键技术的跟踪研究。
(三)船用设备技术
发展思路:(1)以大型船舶主机和电站设备为重点,开展大功率中、低速柴油机及其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研制。(2)通过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加快提升甲板机械、舱室机械等船舶辅机研发和制造水平。(3)选择自动化设备作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开发机舱自动化和装卸自动化系统,实现装船目标。
优先主题:
8、船舶动力系统与装置技术。重点开展大功率低速柴油机和新型中速柴油机的国产化研制,船用柴油机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研制,船用柴油机信息化集成制造技术与应用研究,船舶推进装置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
9、船舶辅机技术。重点研究开发新型船用甲板机械设计和制造关键技术,新型船用舱室机械设计和制造关键技术。
10、船舶自动化技术。重点开展机舱自动化系统、装卸自动化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四)现代造船技术
发展思路:(1)重点解决新工艺流程、新工艺方法等在船舶建造中的实际应用,完成一批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和研究。(2)突破信息标准化、数据库管理、虚拟造船等关键技术,构建设计建造管理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船舶设计建造全过程无缝集成。(3)开展先进工程管理技术研究,全面推进总装造船。
优先主题:
11、先进工程管理技术。重点开展敏捷造船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船舶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研究,船体与舾装精度管理技术研究。
12、船舶企业信息化工程应用技术。重点开展造船设计、制造、管理一体化数字平台技术研究,船舶企业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造船信息标准化研究,造船虚拟仿真关键技术研究。
13、先进工艺技术及装备。重点开展外板成型、分段总组、快速搭载技术研究,先进涂装技术研究,先进舾装技术研究,开发智能高效水火弯板机。

三、重大创新项目
“十一五”期间,我国船舶科技发展要在确定一批重点技术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的同时,围绕赶超目标,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对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全局性影响的10个战略产品或重大工程作为重大创新项目,力争取得突破,努力实现以科技的局部跃升带动产业的跨越发展。
重大创新项目的实施,根据实施条件的成熟程度,逐项论证启动。要发挥企业在研究开发和投入中的主体作用,更有效地利用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国家的引导性投入主要用于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
(一)大型液化天然气船
LNG船的开发建造对我国顺利实施能源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世界造船界公认的“皇冠上的明珠”,LNG船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大。我国LNG船正处起步阶段,其设计和建造技术仍处于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尚难满足LNG船的国内急迫需求。
在消化吸收14.7万m3LNG船技术的基础上,发挥产学研结合优势,自主开发20万m3级LNG船,不仅实现船型的自主设计,而且要拥有动力系统、超低温液货系统、电力系统、集控系统等自主知识产权,通用设备全部立足国内,同时开展货物围护系统关键技术预研,为下一步实现液货舱技术的自主化奠定基础。到2010年,形成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LNG船的能力。
(二)万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
国际市场上集装箱船的大型化趋势十分明显,自主开发万箱级集装箱船是我国提高主流船型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对万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的研究,尽快掌握该类船型的自主设计、建造技术,对我国船舶工业进一步提高三大主流船型的世界市场份额,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集装箱船大型化带来的技术难点,突破万箱级集装箱船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建立超大型集装箱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到2010年,形成自主设计、建造万箱级集装箱船的能力。
(三)豪华滚装客船
滚装客船作为高技术船舶的重要种类,是当今世界造船行业中的高精尖产品,技术难度极高进入滚装客船市场对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具有重大影响。
充分利用引进国外设计自主建造1600米车道高速滚装客船的基础和条件,全面掌握豪华滚装客船的设计建造技术,到2010年,形成自主设计、建造豪华滚装客船的能力,为豪华游船的研发做好技术储备。并且通过工程技术和产业化基础研究,使我国成为世界滚装客船设计建造基地。
(四)超大型矿砂船
开发大型、先进的矿砂专用船是满足国内外大宗矿石运输任务的迫切需要。掌握超大型矿砂船的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对于保障我国战略物资的运输,扩大超大型船舶的出口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超大型矿砂船关键技术研究,建立超大型矿砂船开发技术平台,到2010年,具备自主设计、建造超大型矿砂船的能力,实现实船建造。
(五)大型汽车运输船
汽车运输船作为船舶领域中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其性能要求特殊、结构复杂,设计与建造难度较大。由于具有运输批量大、运费低廉和装卸方便等优势,汽车运输船市场需求很大。其船价为同吨位散货船的2倍以上,经济效益显著。同时,汽车运输船军民两用的特性非常突出。
通过开展大型汽车运输船关键技术研究,到2010年,形成自主设计、建造大型汽车运输船能力,从而跻身于世界汽车运输船建造的先进行列。
(六)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
深海油气勘探设备是我国目前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亟待解决的关键装备,关系到我国的能源战略。研究开发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是填补我国深水油气开发装备技术空白,适应国家开发南海深水资源战略部署的迫切需要。
通过与用户合作,分析比较国外的设计方案,提出针对南海海域特点的设计方案,完成概念设计;联合国外的设计公司共同开展基本设计,形成共有知识产权的设计图纸;自主进行详细设计和平台建造。到2010年,形成自主设计、建造3000米水深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的能力,并通过与用户合作,建造出平台,直接应用于南海油气开发。
(七)超大型浮式生产储油装置
FPSO被誉为“海上加工厂”,已成为当今海上石油开发的主流方式,是浮式生产系统市场的建造热点,市场前景广阔。开展超大型FPSO研究,不仅是拓展船舶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也是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开发海洋油气资源的重要一环。
全面掌握适应不同海况、不同油田、不同系泊形式下的超大型FPSO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到2010年,具备自主总承包设计、建造超大型FPSO的能力。
(八)深远海潜水器
人类开发海洋资源的步伐正在不断加速,并向深海挺进。深水油田开发相关技术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热点之一。深海遥控潜水器(ROV)是进行水下观测和取样的最有效和最重要手段,在无人潜水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海洋综合探测潜水器(AUV)具有不依赖于支持母船,水下活动范围大,可在大水深下自主工作等特点,特别适用于深海环境调查。
突破万米级ROV的关键技术,建立综合验证和试验系统,在验证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以深海资源探测与油气田开发为背景,研制极限深度ROV本体验证试验平台。突破AUV关键技术,以深海油气田开发为背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能够对海底作业进行跟踪、定位、观测、记录数据与图像的自主式海洋综合探测潜水器试验样机。
(九)船用中速柴油机
柴油机动力装置是配套核心产品,其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已成为影响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中速柴油机是目前我国最有可能在自主研发上取得突破的配套产品,也是带动我国船用柴油机技术领域实现整体跃升的战略性产品,其主要关键技术可以向低速和高速柴油机推广应用或拓展,而且可以直接用作舰船的主机和各类辅机。未来十年中速柴油机需求旺盛,是进入市场的最佳时机。
通过与国外先进研发机构合作,以基本机型为突破口,重点开发出需求范围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指标略高于目前世界先进水平的6CS21/32首制机。到2010年,形成自主设计、制造船用中速柴油机的能力,实现船用中速柴油机自主品牌零的突破。
(十)机舱自动化系统
我国船舶机舱自动化技术与国外先进的机舱自动化技术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产品无品牌,没有全球维护服务,国外厂商几乎垄断了我国建造民用船舶机舱自动化从设备到系统的配套,已严重地制约了我国船舶配套业的发展。开展船舶机舱自动化系统研究,对于整体提高我国船舶机舱自动化技术水平和造船配套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系统为军民两用产品,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到2010年,构建机舱自动化系统公共体系结构,建立一体化研发平台,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监测报警装置、主机遥控装置和电站监控装置三大产品,通过船级社认证,并争取实船应用。

四、重大关键技术
重大关键技术是指船舶科学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是未来产业技术升级换代的重要基础,是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十一五”期间,我国船舶科技发展要超前部署代表船舶科技发展方向的10项重大关键技术,发挥科技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增强产业持续发展能力。
(一)超高速集装箱船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超高速集装箱船的船型技术、水动力性能、结构性能、适航性能、船模试验、货物载运系统、动力推进系统。
(二)豪华游船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豪华游船设计理念及设计程序,外观艺术设计,舱室艺术设计,总体性能综合技术,结构设计关键技术,减振降噪技术,安全环保技术,空调、通风、冷藏系统。
(三)深海SPAR平台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单圆柱SPAR平台运动性能、载荷预报,结构动力响应及疲劳强度分析,柱体、锚索、立管等柔性构件的动力特征,适应深水锚泊系统的高强度合成材料锚索的开发应用,平台整体建造、海上运输、海上定位安装过程中的平台运动和结构强度分析。
(四)深海空间站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深海极限环境与安全性技术、空间站与探测作业系统接口与互联控制技术、大深度水下作业技术、水下人员往返和运行保障技术、深海信息网络技术。
(五)LNG船用双燃料发动机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LNG蒸发、减压等关键零部件的性能,发动机引燃油量及其对发动机的性能影响,燃料供给系统的匹配与优化,主机安全控制技术,性能、排放测试技术,动力装置运行匹配技术,双燃料混合燃烧运行匹配技术。
(六)船用低速柴油机设计技术
重点研究船舶低速柴油机的数字化设计及仿真分析共性技术、总体设计技术、测试验证技术、高效低污染燃烧关键技术、高可靠性关键技术、电控关键技术。
(七)电力推进系统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船舶典型电力推进系统技术、系统可用性技术、系统接口技术、系统发热管理技术、系统智能管理技术、系统演示验证与风险评估技术、推进电动机技术、推进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监控系统技术。
(八)大功率喷水推进系统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喷水推进系统的空泡性能预报技术、推进效率研究、模块概念设计、水动力性能、机械结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操舵倒航机构、液压和控制系统。
(九)船舶风险设计技术
重点研究结构风险设计,包括设计载荷研究,现行船体总体的屈服、屈曲、极限强度的风险分析方法研究,船体结构载荷与结构直接计算与风险设计系统研究;风险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包括早期设计中安全目标确定,达到安全目标实现的途径分析,设计过程风险分析与费用评估。
(十)敏捷造船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改造造船生产体系、造船总装化、造船精细化、造船并行工程技术、造船信息数字化技术、现代造船模式示范应用的指导书。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完善和调整产业技术政策,鼓励自主创新,限制盲目重复引进,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把重大创新项目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重大创新项目的实施,消化吸收一批先进技术,攻克一批事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技术,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产品。
(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机制
加强军民结合的统筹和协调,把军民两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军民结合、军民共用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加强军民高技术研究开发力量的集成,建立军民有效互动的协作机制,实现军用产品与民用产品研制生产的协调,促进军民科技各环节的有机结合。
(三)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投入方式,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国家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性、共性技术和先导性、前沿性技术,以及科技基础条件的支持。统筹安排规划实施所需经费,切实保障重大创新项目的顺利实施。充分利用国家增加科技支持的杠杆作用,带动企业更大规模的科技投入,逐步确立起以国家投入为导向,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良性科技投入机制。
(四)建立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适应科学研究规律和科技工作特点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按照国家预算管理的规定,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和公正性,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估和监督管理机制。
(五)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充分注意加强科研基础和军民两用技术、设备研制条件建设,充分利用军工保障条件加强重大科研设施建设。引导和支持两大船舶集团建立国家级的船舶和船用设备研发中心。鼓励船舶科研机构与国外设计公司在国内外合资组建研发机构。支持船舶工业与相关产业共同组建海洋工程装备研发机构。
(六)加强合作和联合开发
鼓励和引导企业(集团)之间联合进行重大科研项目的开发。完善以工程为依托、产学研联合开展项目研究的组织方式,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特别是在自主研发的重大创新项目中,应加强船舶企业、科研院所与用户之间的合作,开展联合开发,由用户提出需求,并参与研发全过程。
(七)加快建立方便有效的成果应用推广机制
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本着互利互惠、有偿转让的原则,大力促进企业、科研院所间科技成果的合法、有序转移和扩散。加强技术应用推广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为科技成果的转移与扩散提供良好的渠道与服务。行业管理部门通过制定推广计划、政策、法规和设立相应机构,营造良好的企业技术创新与扩散政策环境。
(八)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重大创新项目的实施以及重点科研基地的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对核心技术领域的高级专家要实行特殊政策,防止重要科技人才流失。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鼓励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加强大学和专科院校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力量。鼓励企业多渠道、多方式聘用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