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天津市禁止在公路上乱设站卡乱罚款乱收费的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8 14:23:10  浏览:921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天津市禁止在公路上乱设站卡乱罚款乱收费的规定

天津市人民政府


天津市禁止在公路上乱设站卡乱罚款乱收费的规定
天津市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了维护正常的交通秩序,保障公路的畅通和安全,保障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巩固我市治理在公路上乱设站卡、乱罚款、乱收费的成果,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公路是指国道、省(市)道、县道和乡道。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在公路上乱设站卡、乱罚款、乱收费是指违反国家法律和国务院有关规定,未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擅自在天津市管界内的公路上设置站卡、罚款、收费或拦截过往车辆的行为。
第四条 按照《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公路上乱设站卡乱罚款乱收费的通知》(国发〔1994〕41号)要求,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交通、公路部门可以在公路上设置车辆通行费收费站或公路征费稽查站;公安部门可以在公路上设置治安检查站;人民警察依法在公路上巡逻值勤,疏导交
通,纠正违章;林业部门可以在通过林区的公路上设置木材检查站。除上述部门以外,其他任何部门、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公路上设置任何形式的检查站、收费站卡,也不得在公路上拦车检查、罚款或收费。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公路、桥梁经营性收费除外。
第五条 经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检查站、收费站和征费稽查站,应公布设站的批准证件、工作范围,收费站还应公布收费单位、收费标准、收费期限和监督电话。
第六条 检查站、收费站、征费稽查站的工作人员应按国家规定着装,持统一核发的证件上岗。证件上应有持证人姓名、照片、工作单位、证件号码和工作地点。一人一证,不得转让。无证人员不得执行检查、罚款、收费任务。
第七条 检查站、收费站和征费稽查站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依法履行职责,执行任务;工作人员只限在本站区界内拦车检查、罚款、收费;对车辆进行检查时,不得影响交通;不得违反规定,接受其他部门委托进行检查、罚款、收费。
第八条 人民警察在公路上巡逻值勤、疏导交通、纠正违章,除发现有违章行为和犯罪嫌疑情况外,不得随意拦车检查。公安治安检查站卡的主要职责是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秩序,不得在公路上收费、罚款。
第九条 经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收费站,应有物价部门核发的《收费许可证》。必须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和收费期限规定,不得在公路正式竣工通车前先行收费。
第十条 公路执法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罚款,不得超越职权和标准罚款,不得以收费代替罚款。
第十一条 公路执法人员在公路上收费、罚款时,必须使用市财政、税务部门统一制发的票据,并按规定上缴。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得向在公路上执行收费、罚款的单位和个人下达收费、罚款指标。
第十三条 任何部门、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公路或者城市入口处设置强制性的车辆冲洗站,拦截过往车辆强制冲洗。
第十四条 任何部门、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公路上拦截车辆,巧立名目,强买强卖,敲诈勒索。不得利用职权强行推销各种车辆设备、配件、宣传品及其他产品。
第十五条 车辆驾驶人员和其他人员对在公路上乱设站卡、乱罚款、乱收费等违反规定的行为,有权检举、揭发和控告。对无《收费许可证》收费,不按收费项目、标准收费,收费期限已满继续收费,在公路正式竣工通车前收费,执行收费和罚款时不使用市财政、税务部门统一票据或
不开票据的,车主、驾驶人员可以拒付。对侵犯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有关部门应当依法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违反国家规定,未经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站卡一律撤消,并由其主管部门给予处理。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的,由交通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罚。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由市物价、财政部门依法处理。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十二条规定的,由主管部门对其批评教育,限期改正;对坚持不改或整改不力的,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察机关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条 对违反规定获得的收费、罚款,应退还当事人;无法退还的,要全部上缴国库。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由市公路局、交通局、公安局等有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范围,认真贯彻落实。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1998年12月17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湖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

湖南省人民政府


湖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


(2003年6月2日湖南省人民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03年6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73号公布)



第一条 为了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国务院批准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和《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离开户籍所在的乡(镇)或者街道,异地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或者以生育为目的异地居住,可能生育子女的人员(以下统称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设区的市所辖城区之间和不设区的市所辖街道之间流动的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综合管理,将其纳入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卫生、建设、房产管理、交通、财政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发展计划、计划生育、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统计、卫生等部门,应当相互提供有关流动人口数据,实行信息资源共享。

第六条 各级计划生育协会协助同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并在流动人口聚居社区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工会、共青团、妇联和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协会等群众团体,应当发挥社会职能作用,配合同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七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人民政府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现居住地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入人口纳入本地经费投入的总人口基数计算。

第八条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管理流入人口计划生育的职责:

(一)开展经常性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二)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以下简称婚育证明),办理流动人口婚育情况变更登记;为流动人口提供生产、生活方面的服务;

(三)组织有关单位向育龄人员提供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服务,为已婚育龄妇女提供避孕节育情况检查,指导育龄夫妻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督促不符合法定生育条件怀孕妇女终止妊娠;

(四)与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建立联系制度,通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

(五)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花名册和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信息登记卡,做好统计工作;

(六)组织检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依法处理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的行为。

第九条 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管理流出人口计划生育的职责:

(一)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指导育龄夫妻落实避孕节育措施;

(二)按规定出具婚育证明、办理生育证;

(三)与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建立联系制度,回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通报,办理婚育情况变更登记;

(四)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花名册和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信息登记卡,做好统计工作;

(五)依法处理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的行为。

第十条 流动人口育龄人员离开户籍所在地,除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情形外,应当持合法的婚姻、身份证件和经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单位签署意见的申请表,到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由国务院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的婚育证明。发证机关接到育龄人员的有关材料后,应当在当日发给婚育证明。

婚育证明的有效期为3年。持证人员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或者婚育情况发生变化后30日内,到原发证机关换领新证。

第十一条 育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发证机关应当暂缓办理婚育证明,并书面告知理由:

(一)未按本办法规定提供有效证明材料的;

(二)未落实避孕节育措施或者不符合法定生育条件怀孕未终止妊娠的;

(三)违法生育未经处理的;

(四)已婚育龄妇女未按规定签定计划生育合同的。

第十二条 下列流动人口由现居住地作为常住人口进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不需要在户籍地办理婚育证明:

(一)因婚嫁到配偶工作单位或者配偶户籍所在地定居造成人户分离的育龄人员;

(二)在现居住地购置房产并连续居住1年以上的流动人口。

第十三条 流动人口育龄人员到达现居住地后,应当在15日内到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交验婚育证明,已婚育龄妇女还应当出示户籍地近3个月内出具的避孕节育情况检查证明。

第十四条 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向已交验婚育证明的流动人口提供与常住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服务。

第十五条 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应当按规定接受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组织的避孕节育情况检查,并将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寄回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户籍地收到报告单后,不得要求其返回接受检查。

第十六条 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房产管理等行政部门,审批(办理)或者年度审验流动人口有关证照时,应当核查其经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查验过的婚育证明,没有婚育证明的,不得批准(办理)或者给予年度审验;婚育证明未经查验的,暂缓批准(办理)或者给予年度审验,并将结果通报其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

第十七条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按照下列分工,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实施经常性管理:

(一)与单位或者个人发生劳动关系的流动人口,由用人单位或者雇主负责;

(二)从事承包、租赁经营的流动人口,由直接发包方、直接出租方负责;

(三)在集贸市场从业的流动人口,由市场服务机构或者主办者负责;

(四)从事交通运输的流动人口,由运输经营业主负责;

(五)随亲属居住的无业流动人口,由亲属房屋业主负责;

(六)承租房屋(含经营场所)的流动人口,由出租房屋的单位或者个人负责。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对本条第一款规定以外的流动人口实施经常性管理,并协助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对本辖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履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经常性管理责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负有经常性管理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接纳流动人口从业或者居住时,查看其婚育证明,对无婚育证明或者婚育证明未经查验的,不予接纳;

(二)将遵守计划生育规定作为接纳流动人口从业、居住的条件载入合同;

(三)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代发避孕药具,协助做好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服务;

(四)及时反映流动人口婚育情况,督促已婚育龄妇女参加避孕节育情况检查、育龄夫妻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动员不符合法定生育条件怀孕妇女就地终止妊娠。

第十九条 流动人口中的已婚育龄夫妻可以凭女方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出具的有效生育证明在现居住地生育子女。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为流动人口违法生育提供躲避场所和其他便利条件。

第二十条 医疗保健机构为怀孕13周以上的流动人口孕产妇提供孕产期保健服务时,应当查看、登记其生育证和身份证;没有生育证或者生育证与身份证不相符的,应当在接受孕产妇24小时内报告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

第二十一条 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生育子女的,其户籍地和现居住地按照国家计划生育统计规定进行流动人口出生统计,在现居住地连续居住超过6个月生育子女的,由现居住地作为常住人口出生进行统计。

第二十二条 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的节育手术费,由用人单位负担。无用人单位,属于跨省的流动人口,先由本人支付,回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报销,但现居住地已按规定支付的除外;属于省内的流动人口,由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支付。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承担的节育手术费由各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在计划生育事业费中核拨。

第二十三条 流动人口中独生子女父母的奖励,由用人单位落实;无用人单位的,由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按照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规定落实。

第二十四条 流动人口从业人员晚婚晚育,依法享有增加婚假、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从业妇女在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享受国家规定的劳动保护待遇,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二十五条 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如实举报流动人口不符合法定生育条件怀孕或者生育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十六条 流动人口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的,由其现居住地或者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其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谁先立案谁处理的原则依法处理。

流动人口因违反计划生育规定在一地已受到处理的,在另一地不得因同一事实再次受到处理。

第二十七条 伪造、变造、买卖婚育证明的,由县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没收证件和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以欺骗、隐瞒、行贿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婚育证明的,所取得的婚育证明无效,出具证明的单位有过错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八条 出具假婚育证明的,由县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1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6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 流动人口不按规定办理或者交验婚育证明,以及不接受避孕节育情况检查,经现居住地或者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督促后,逾期仍不办理、不交验或者拒不接受检查的,由县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无正当理由拒绝或者拖延办理婚育证明,或者违反规定强行要求已婚育龄妇女返回户籍地接受避孕节育情况检查,以及无正当理由拒绝通报、回复计划生育情况造成计划外生育的,由当地县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建议有关部门对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一条 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建设、房产管理等部门工作人员在审批(办理)或者年度审验流动人口有关证照时,不核查婚育证明或者明知无婚育证明而予以批准(办理)或者给予年度审验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 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负有经常性管理责任的单位和个人不履行管理职责的,由县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教育部关于认真执行《行政单位财政统一发放工资暂行办法》,切实做好教师工资统一发放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认真执行《行政单位财政统一发放工资暂行办法》,切实做好教师工资统一发放工作的通知

(2000年6月29日)
教财[2000]17号


  财政部、人事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印发〈行政单位财政统一发放工资暂行办法〉的通知》(财行[2000]1号)。该通知要求从2000年7月1日起在全国各地行政单位推行财政统一发放工资管理办法,同时对教师工资统一发放问题也作出了相应规定。现就认真贯彻《通知》精神,切实做好教师工资统一发放工作通知如下:

  一、及时发放教师工资,坚决纠正拖欠现象,事关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事关我国教育工作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的大局,事关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全社会的稳定。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教师工资的及时发放工作。教育部党组为解决拖欠教师工资问题,近年来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和建议。现在实行教师工资统一发放办法,是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师和教师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也是较好较快解决拖欠教师工资问题的有效办法。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抓紧时间,千方百计把这项工作抓好落实好。凡能争取在2000年7月1日实行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同步统一发放的,都要通过努力工作,坚决保证在7月1日实施;由于各种原因,确实难以在7月1日实行的,也必须保证在10月1日实行教师工资统一发放。

  凡因工作不力,贻误时机,影响工作落实的,就是失职,要追究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的责任。

  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配合,按照当地统一部署和《行政单位财政统一发放工资暂行办法》规定的要求,从速从快做好编制、人员、工资标准、经费等核定及其他各项准备工作,及时按规定的工作程序办理教师工资统一发放事项,并妥善处理好出现的有关问题。

  三、请各地将教师工资统一发放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上报我部,以便我们向国务院作出较全面的报告。

    特此通知。

  附件:财政部、人事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行政单位财政统一发放工资暂行办法》的通知